支付机构应携手共赴移动收单之战
成都银宝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4-04-06 浏览:1805次
支付机构应携手共赴移动收单之战,线下收单市场规模庞大
2014年1月14日,中国银联公告全国可以使用银联卡的商户、POS(刷卡机)和ATM(取款机)数量,年内分别同比增长58%、49%和24%,其中境内联网POS终端首次突破1,000万台。银行卡商户收单市场诸侯纷争,群雄割据。银联商务、通联支付等一线收单机构和各银行盘距市场多年。其中,银联商务成立时间超过10年,已在境内所有省级行政区设立机构,市场网络覆盖全国所有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服务特约商户超过264万家,维护POS终端超过352万台,服务ATM及自助终端超过17万台,便民缴费终端超过120万台。通联支付成立时间超过6年,已在境内除青海、西藏、宁夏以外的省级行政区设立机构,市场覆盖超过250家地市。
目前,餐饮、宾馆、娱乐、珠宝金饰、百货、超市、房地产、汽车销售等高端商户均掌握在一线收单机构和银行手中。尽管手续费标准较高的核心商户数量只占到商户总额的少数比例,却为收单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盈利。
收单市场存在进入壁垒
一是资金密集。一线收单机构在系统建设、POS终端、清算备付金方面的资金投入均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
二是人力密集。依据监管要求,收单机构必须在开展业务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主流收单机构网络基本覆盖全国一线、二线甚至乡、镇市场,地面服务团队超过数千人;
三是业务培育期长。在业务网络延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单机构服务的大部分小微商户并不能快速贡献营运收益,一线收单机构均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方能在主营业务上实现盈亏持平;
四是运营复杂。收单机构需要持续提升运营能力和风控能力,应对各方面运营风险,包括收单风险、系统运行风险、清结算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五是业务叠加设置转换壁垒。收单机构通过向商户提供资金归集、预付卡、融资、营销等增值服务,增加商户粘性;通过收单客户端系统与商户ERP嵌接,增加业务转换成本。
移动收单战役演进
移动收单之战或从小微商户打响。微信和支付宝短期内应通过在线注册方式,在小微商户细分市场实现大规模渗透,提升移动支付受理的便利性,尽快达到或赶超银行卡和现金支付方式。发展小微商户未必带来收益增长,但商户数量积累有利于培育市场和改变消费习惯。商户规模效应出现后,由于移动支付变动成本低、固定成本有限的特征,有理由相信移动商业模式将带来丰厚回报。移动收单之战是持久战。在大中型商户和行业应用方面,拥有特定行业商户资源的独立收单机构同时为微信、支付宝和各银行提供移动收单服务,发展空间巨大。微信和支付宝有必要同时采取自主运营、合作运营和收购合并方式,为特定商户、不同行业提供特定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由于机构建设、团队培养、业务延伸均需要投入资源和时间,预计行业并购将呈现络绎不绝态势。以收购换时间,微信和支付宝的理性选择是尽快收购拥有商户资源的收单机构。
银联商务之外,在资本投资方面,最合适的购并目标是收单机构如通联支付、支付通等。在人员储备方面,由于支付市场的变革已经开启,向移动支付迁移的趋势不可逆转,移动支付运营公司应在全行业挖掘收单人才,建造强大的人力资源壁垒。收购硝烟弥漫,最早进入市场的机构将为后来者设置更高的进入壁垒。
移动收单之战是业务标准、监管和制度创新之战,但终究是利益之战
移动之战是标准之战。监管部门、移动支付机构和银行将推动建设统一的移动收单业务标准,为移动支付跨行受理奠定基础。银行为避免 “脱媒”冲击,将不断完善个人银行APP,推出移动扫码支付应用,并积极参与移动收单业务标准制定工作。如果NFC及金融IC卡发卡工作推进不力,不排除银联调整移动支付战略,推动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模式。届时,银联亦是设定移动支付标准的有力竞争者。占据市场和业务先机的移动支付机构有可能将企业标准升级为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
移动收单之战是监管和制度创新之战。监管机构应坚持市场化方向,在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创新,稳妥部署,推动支付产业实现从银行卡支付向移动支付的战略迁移。监管机构应坚持依法监管、合规监管原则,落实、修订、完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保障移动支付业务监管有法可依、市场规范有序。